成果概况
成果概况


1.成果形成的背景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下,我国城市正依据其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走向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新阶段。当中心城市凭借其集聚效应,着力打造科技研发与创新策源的高地时,非中心城市作为生产制造的重要承载区,普遍存在区位优势不足、产业分散、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能力薄弱等问题。职业教育具有紧密对接产业的天然属性,却因非中心城市缺乏成熟的校企协同机制,校企合作难深入、专业设置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非中心城市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

针对非中心城市校企合作“合而不作、合而不深、合而不久”三大难题,学校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依托“四川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研究”省级课题,系统开展非中心城市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研究与实践,形成了“服务破局•资源联动•利益共生”的非中心城市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川职模式”

幻灯片1

2.成果的主要内涵

成果构建了以“服务破局为先导、资源联动为核心、利益共生为保障”的非中心城市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了从合作破冰启动、资源深度融合到可持续发展保障的完整闭环。通过“平台共建—引智育才—送智进企”的驱动机制破解合作启动难题,以“环境沉浸—内容迭代—培养递进”的融合体系促进教育资源与产业要素深度耦合,借助“利润共享—价值共识—发展共赢”的保障格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这一系统解决方案不仅有效破解了“合而不作、合而不深、合而不久”三大难题,还探索出了一条职业教育服务非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

成果在协同育人理念、机制与路径三个维度实现了系统性创新突破。在理念层面,突破了传统校企合作的局限,确立了先贡献、后发展”的校企合作新理念,将职业教育办学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在机制层面,构建了权责清晰、利益共生”的共同体运行机制,通过制度创新破解了合作中的权责模糊、资源壁垒和动力不足等问题,为深度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路径层面,创新形成了场景融合、精准适配”的育人新模式,通过“环境重构—过程重塑—评价重建”的实施路径,实现了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全方位深度融合。

3.成果的形成过程

成果形成过程分为理论研究、实践检验、总结提炼三个阶段。理论研究依托2016年四川省教育厅课题《四川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研究》和省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开展,提出了以“服务破局、资源联动、利益共生”三维一体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理念和思路,强化校企协同育人能力。实践检验始于2021年,探索研制《非中心城市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实施方案》并应用实践,后续在《高职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省级课题和四川省双高建设计划等3项重大项目推动下,持续优化方案并实践。2025年5-9月经总结提炼,形成了非中心城市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成果。

通过5年系统实践,实现校企从“浅层合作”向“共创共赢”转变。牵头制定国家标准2项,获专利授权61项,推动成果转化42项,带动企业产值增长近1亿元。师生获国家级奖项28项、省部级135项,社会培训规模达20万人次。成果2024年被教育部评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入选《教育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2025年分别被遂宁市及学校评为教学成果特等奖,《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30余次,在省内外20余所兄弟院校中交流推广,形成广泛示范效应。



版权所有 2025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CopyrightReserved © 2025 SCVTC.All Rights 蜀ICP备09042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