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申报书>>成果简介>>正文
成果简介
2025-10-09 16:36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下,我国城市正依据其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走向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新阶段。当中心城市凭借其集聚效应,着力打造科技研发与创新策源高地时,非中心城市作为生产制造的重要承载区,普遍存在区位优势不足、产业分散、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能力薄弱等问题。职业教育具有紧密对接产业的天然属性,却因非中心城市缺乏成熟的校企协同机制,校企合作难深入、专业设置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非中心城市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

学校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自2016年起,依托“四川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研究”省级课题开展非中心城市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研究,探索研制《非中心城市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实施方案》并应用实践,形成非中心城市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川职模式”

成果构建了以“服务破局为先导、资源联动为核心、利益共生为保障”的非中心城市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了从合作破冰启动、资源深度融合到可持续发展保障的完整闭环。通过“平台共建-引智育才-送智进企”的驱动机制破解合作难题,以“环境沉浸-内容迭代-培养递进”的融合体系促进教育资源与产业要素深度耦合,借助“利润共享-价值共识-发展共赢”的保障格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这一系统解决方案不仅破解了校企“合而不作、合而不深、合而不久”三大难题,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服务非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成果在理念层面,突破传统校企合作的局限,确立“先贡献、后发展”的校企合作新理念,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在机制层面,构建“权责清晰、利益共生”的共同体运行机制,通过制度创新破解了合作中的权责模糊、资源壁垒和动力不足等问题,为深度合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在路径层面,创新形成“场景融合、精准适配”的育人新模式,通过“环境重构-过程重塑-评价重建”的实施路径,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全方位深度融合。

通过5年实践,校企实现从“浅层合作”向“共创共赢”转变,带动企业产值增长近1亿元,师生获国家级奖项28项、省部级135项,社会培训达20万人次;2024年被教育部评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入选《教育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2025年分别被遂宁市及学校评为教学成果特等奖,被《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30余次,在省内外20余所院校中交流推广,形成广泛示范效应。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2025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CopyrightReserved © 2025 SCVTC.All Rights 蜀ICP备090421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