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双师”素质整体提升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课题。2016年,教育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指出,“组织教师企业实践,是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针对教师企业实践普遍存在的“茫”(缺乏项目载体)、“虚”(缺乏标准体系)、“散”(缺乏系统化监管)等问题,成果依托四川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结合省级职业教育教改研究项目,以教师企业工作站为载体,将知行合一理念从“服务学生培养”向“赋能教师发展”延伸转化,创新构建了以“项目驱动,学、训、研一体”为核心内涵的高职教师企业工作站运行模式:
构建了“企业项目驱动、学训研标准引领”的教师企业实践内容体系。通过选取企业典型生产流程或研发任务,形成体现技术技能成长轨迹的企业化项目。围绕项目实施,针对教师能力短板,构建“学”(知识层面)、“训”(技能层面)、“研”(创新层面)三位一体标准体系。
构建了“项目生成—过程跟踪—产出评价”的三位一体实践路径。以真实性、适用性、成长性为标准生成实践项目,固化学习内容;通过建站标准、过程跟踪等四大维度建立全程规范体系;以目标达成度与企业贡献度为标尺,综合评价实践成效。
构建了“项目共研·标准共制·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教师企业实践校企联动机制。校企协同开发项目,编制标准体系,明确教师“双师双责”身份定位。建立“企业命题—教师攻坚—成果转化”机制,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从单向输入到双向协同的机制创新。
经5年实践,成效显著。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与质量双提升,新增“双师型”教师352名,“双师型”教师占比从55%增至82%;建成教师创新团队国家级1个、省级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全国技术能手”数量全省高校第一。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获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连续三次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单位”。校企协同创新成效突出,完成技术革新12项、技改成果转化5项、产品优化设计及工艺改进20项,累计为企业增加产值9500余万元,实现技术研发与创收2300余万元。成果影响广泛,被《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30余次;成果在全国人代会“代表通道”和“四川省职业教育工作会”公开推广,被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等省内外16所院校借鉴运用,反响好、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