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四川县域数量居全国之首,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GDP的50.6%。培养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针对西部高职教育下沉县域不够、产教脱节,人才供需结构性错配,人才留存困境等突出问题,成果依托2016年《四川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研究》课题,结合省级“优质高职院校”项目,立足遂宁,面向西部,深入开展政校企协同育人研究与探索,形成了契合西部县域产业发展需要的“三区共建搭台建制、三业融通合作育人、三向助力下沉扎根”政校企协同育人“川职实践”。
“园区政策导向、校区服务支撑、厂区生产反哺”,打造了“三区”互融互嵌的县域产教融合生态圈。响应遂宁政府打造“区域职教中心”战略,精准对接锂电新能源、汽车制造、数字经济等县域支柱产业需求,撬动政府投入50亿元,无偿划拨土地2083亩,在三县园区分别建成射洪锂电、安居汽车、船山数字三个产业学院;联合56家企业共建“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增值合作平台,实现从“物理空间聚合”到“价值深度融合”的“三区”协同质变。
“产业需求引领、专业动态优化、就业跟踪反馈”,创建了“三业”融通县域产业人才精准培养新范式。对接遂宁县域锂电、汽车、数字等产业发展需求,校准专业布局,重构“课岗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共享订单班”精准育人模式,构建契合县域产业需求的人才供给新范式。
“政府政策牵引、学校教育浸润、企业保障支持”,构建了技能人才扎根县域“三向”聚力协同体系。政府通过“遂州英才”工程及政策链,打通“下得去”通道;学校构建“产业思政+乡土情怀”育人品牌,强化本土认同,激发“愿意留”意愿;企业通过优化薪酬职级、晋升空间及生活环境,实现“留得住”目标。
经5年实践,成效显著。政府大额投入支持学校面向县域建成三个产业学院,开创了服务县域发展的开放办学新生态。专业与县域产业需求适配度超过90%,学生对口就业率在85%以上,县域就业率超过75%,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一体”人才培养新格局。获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评“四川省产教深度融合改革试点项目”,获财政资助5000万元;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省政府领导赞誉“川职院模式为破解县域产教融合难题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教育部专家评价为“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标杆”。